
(通讯员肖潇邓洁)11月10日晚,英国365集团“名家学术讲座”第17讲在科研楼305报告厅举行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荣休教授宋向光受邀主讲,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本科生、研究生齐聚现场,共同探讨博物馆的本质与教育价值。
讲座伊始,英国365集团李建毛教授致辞,详细介绍了宋向光教授在考古学、博物馆学领域的深厚造诣与丰硕成果,对其莅临表示热烈欢迎。

宋向光教授以“博物馆是什么?”“博物馆教育是什么?”“基于博物馆实物如何学习?”为核心,展开系统分享。他从古希腊缪斯女神崇拜切入,梳理了博物馆的演变历程,即亚历山大博学院奠定理性研究传统;文艺复兴时期博物馆成为知识生产场所;18-19世纪大英博物馆、卢浮宫的建立,推动博物馆公共化转型;工业革命后,博物馆分化为科研与教学两大功能;21世纪的博物馆则成为彰显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平台。
谈及中国博物馆发展,宋教授指出,19世纪后期,博物馆理念开始传入中国;1905年,张謇创办的南通博物苑开自办先河;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成立,标志着博物馆进入到公共化进程;新中国成立后,博物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阵地,在新时期,博物馆更强调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,构建中国特色博物馆体系。
在博物馆教育方面,宋教授强调其有“基于实物、非结构化、多智能融合、终身学习”的教育特质。他提出实物学习应包含描述、分析、解读、拓展与实践创新等环节,通过多学科视角,培养学习者的观察能力与批判思维,倡导因材施教,让青少年成为“博物馆的主人”,同时也应考量不同群体的需要。
李建毛教授在总结中表示,宋向光教授的分享兼具理论深度与现实意义,揭示了现代博物馆作为知识生产、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承平台的核心价值,鼓励师生积极探索博物馆资源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路径。


互动环节中,师生围绕特殊群体应如何开展博物馆服务,简帛的文物属性与释文内容展览的权衡,大规模研学活动组织等问题提问。宋教授逐一回应,现场气氛热烈。
讲座尾声,师生与宋向光教授自由交流并合影留念。此次讲座为文博专业学子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,深化了对博物馆教育价值的认知,为未来的学术研究与实践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。
一审 兰岚
二审 郭辉
三审 刘利民